構建網絡輿情應對長效機制 楊維東 輿情是指人民群眾對社會及管理者所持有的認知、情緒、態度、看法、建議和意見的總和,是對執政者的施政和決策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民意集合。當前,我國正值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集中爆發,導致網絡輿情發生頻度不斷增強,應對挑戰不斷加大;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為此,建立網絡輿情應對長效機制已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網絡輿情應對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網絡輿情規律認識不深。由于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新應用平臺層出不窮、傳播機制不斷革新,誘發網絡輿情爆發的因素錯綜交織,網絡輿情演變過程變化無常,輿情研究本身較為滯后,“輿情學”尚未建立起學科體系,研究觀點人云亦云,研究方法較為傳統,對策建議時效性缺失,實效性不強。諸多因素極大地限制了學界和業界對互聯網輿情規律的深入認識和把握,導致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理論引導。 對網絡輿情應對重視不夠。主要表現在:不重視自身思想認識與時俱進,積極主動觸網用網意識依然淡薄,淺層“觸網”多,深度用網少;不重視觀念和方法更新,在引導和處置網絡輿情時,錯誤地認為網絡媒體像傳統媒體一樣完全可控,“搞定了網信辦就搞定了互聯網”,幻想通過封堵、刪帖等傳統手段應對互聯網;不重視與新媒體打交道,或者“敬而遠之”;不重視工作保障,一方面懼怕網絡輿情,視之為“洪水猛獸”,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機構設置等方面舍不得投入。這導致有的地方建立健全應對長效機制的積極性不高。 網絡輿情應對機制不完善。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當前,我國互聯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后、內容不健全,導致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輿情事件中的各方力量在事件處置過程中的行為缺乏法律保障和規范。二是輿情應對機制制定不精細。當前,很多地方和部門雖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但往往存在協調力度不夠、部門權責不清、結合實際不緊密等問題。三是輿情應對機制不全面。缺乏對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機制的頂層設計和通盤考慮,不注重“上下左右”合縱連橫機制建設,存在顧此失彼等重大缺陷。 構建網絡輿情應對長效機制的建議 事前著重構建網絡輿情應對預警機制體系。一是在常態預警機制方面,建立多層次、全方位、全屏全網全時段全天候的網絡輿情信息監測、采集和報告機制。比如,建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輿情監測制度,建立“人工+技術”的立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建立重點對象、重點輿區、重點領域不間斷重點巡查制度等。二是在非常態預警機制方面,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和突發事件監測機制。比如,在發布重大政策,啟動重大工程,開展重大活動前,充分考慮可能爆發輿情的各種風險,充分評估,做足預案,制定輿情應對操作手冊。針對突發事件,建立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的機制,為突發輿情事件處置贏得寶貴時間。同時,制定輿情預警標準,設定“紅橙黃藍綠”等不同等級的預警辦法。三是制定網絡輿情甄別研判工作機制,對網絡輿情真偽進行甄別,對影響因素、來源進行分類和定向,增強輿情預警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事中著重構建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機制體系。根據輿情處置工作流程,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機制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一是建立輿情信息反饋機制,針對民眾所關心的問題,充分把握“時度效”,予以權威回應。二是健全輿情引導機制,暢通輿情表達渠道,打造不同層面、不同影響的發聲陣地,建立權威信息發布制度,有效引導輿情。三是建立突發輿情快速決策機制,結合實際,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類型、規模,科學設計應急處置工作預案,設定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的條件,抓住處置最佳時機,建立職責明確、組織有力、運行靈活、統一高效的應急處置指揮機制,實現突發事件靠前指揮、果斷決策、第一時間處置,即迅捷、依法、適度、高效處置。四是建立和規范媒體接待工作機制,制定接待方案,規范接待人員、接待方式、接待流程等,同時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五是建立評論工作機制,通過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立體正面發聲,澄清事實,借力第三方等進行評論引導。六是建立管控機制,針對有害信息,采取果斷措施,進行有效調控。七是健全分類處置機制。針對網絡輿情多發頻發,分清輕重緩急、分類有效處置。根據發布載體、傳播速度、網評數量、輿論反響等指標,將輿情信息分為不同等級,制定標準清晰、流程規范、授權到位的差異化處置方案。 事后著重構建輿情應對保障機制體系。一是完善輿情隊伍建設制度,培育吸納精兵強將,爭取意見領袖,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構建強大的輿情工作隊伍。二是建立“上下左右”合縱連橫的聯動機制,構建中央和地方、上級部門和下級部門,全國各省市之間、各部門之間一張網、一盤棋的大輿情工作格局。三是建立輿情應對處置財力、物力支撐制度,加大輿情技術應用研發和購買投入,建立輿情信息工作激勵機制,改善工作條件,激發工作斗志。四是建立輿情研究機制,廣泛動員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單位積極從事輿情研究,深化認識,提高輿情應對處置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此外,還要加大輿情社會環境治理,規范網絡傳播行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市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動態研究咨政中心執行主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大數據視角的政府社會輿情治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