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促進了網絡輿情的繁榮,網絡成為公眾表達意愿和訴求的一個重要平臺。另一方面,網絡輿情在生成和傳播過程中表現出:網絡輿情來源的廣泛性、網絡輿情主題的匿名性、網輿情傳播的個性化和群體性并、網絡輿情的突發性等四個特點,這一特性的綜合造成網絡輿情的兩面性。網絡輿情在傳播民意、表達公眾訴求的同時,負面、不實、虛假和謠言信息也在網上四處泛濫。 這些信息如果不及時發現,妥善處置和引導,就極易引發巨大的負面影響,造成輿情危機,甚者引發群體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在此背景下,政府輿情監測走進了工作視線。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因為對輿情的認識不深刻,在利用政府輿情監測時丟失了其原本的功能,把政府輿情監測當成了一個輿論控制工具。那么,政府輿情監測的真正意義在哪呢?輿情監測供應商東方剪報輿情分析師認為,在言論自由的網絡環境中,政府輿情監測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在于:預警負面、危機公關、反饋民意三個方面。 一、預警負面。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迎來了矛盾多發期,公共危機或者社會性的突發事件已不是罕見之物,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從近年頻繁爆發的輿情危機事件來看,不是事件本身多么有爆炸性,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政府應對不及時造成的種種困難與后患。 自媒體的發展突破了信息傳播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限制,特別是負面信息極易形成病毒式傳播,在很短時間內足以發酵成一場空前的輿情危機。有研究機構在輿情應對方面提出了“黃金4小時”法則,強調輿情處置的及時性,這也表明對輿情負面預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負面信息處在萌芽狀態時就能都發現,及時采取措施而滅之考驗著政府部門的輿情預警能力。 政府輿情監測的功能之一就是預警負面輿情。通過建立政府輿情監測制度,利用輿情監測系統,更具政府部門的監測需求設置監測“關鍵詞”,然后對網絡媒體、微博、論壇、貼吧、博客等輿論集中的平臺為對象實施全網72小時監測,一旦發現負面信息,及時向上級監管部門發送預警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的很多的政府輿情監測系統的監測時長都可以達到分鐘級,像深圳東方剪報輿情分析師介紹,其公司的政府輿情監測系統監測速度就可以達到30分以內。而作為輿情監管部門領導,可以根據報送的預警報告對負面信息做評估,以此決定是否啟動輿情應急預案,是否需要迅速做出反應及回應。通過負面預警,極大縮短負面信息的發酵時間,壓縮負面信息發酵空間,保障輿情應對的“黃金4小時”。 二、危機公關。近年來,突發性輿情危機事件的頻發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常態,而面對頻發的輿情危機,政府輿情危機公關能力受到極大的挑戰。古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政府輿情危機公關同樣需要“知己知彼”。 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輿論出現爆棚,各種批評聲、譴責聲、質疑聲會接踵而至,這時候公眾在關注什么、批評什么、譴責什么、質疑什么、訴求什么等,都是政府部門只要獲知的輿情情報。而在輿情處置過程中,如果對這些內容不清楚、不了解,容易讓政府輿情應對策略出現走偏,甚至走向公眾輿論的對立面,從而引發此生輿情危機,不僅不利于危機的化解,更是嚴重損害政府部門的公共形象。 2011年的甬溫動車事故發生后,網上輿情瞬間暴漲,關于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事故成因、事故救援情況成為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然而,在面對媒體的質疑時,當時的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以一句“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引發輿論轟動,這種回應與公眾的輿論的截然想法使得其快速成為輿論攻擊的對象,輿情次生危機迅速發酵。 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是相關部門在輿情處置時,對當事的事件所產生的輿情動態不了解,沒有抓住輿論焦點,最后導致回應與輿論訴求出發太大,引發新的危機。而利用政府輿情監測,政府部門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全網、全時段跟蹤監測,收集“與我相關”的輿情信息,通過數據分析報表,總結公眾輿論的關注點,了解公眾所說所需,把握事件輿情整體動態及走勢,然后“對癥下藥”,對公眾的質疑、譴責、批評和訴求有針對性的回應,及時采取合理引導,最終化解危機。 三、反饋民意?;ヂ摼W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把我們帶入了“全民網絡”時代,人們的話語空間在這“全民網絡”時代得到極大的拓展,加之互聯網即時、互動性特點,網絡成為了公眾表達民意、參與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的輿論平臺。網絡輿論正逐漸成為政府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甚至影響著政府公共決策,雖然說網絡輿情不代表真實意義上的民意,但網絡輿情成為民意的“晴雨表”這一共識將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會越來越清晰,而政府輿情監測則可以很好的滿足政府部門對民意動態了解的需要。 建設完善政府輿情監測機制,政府部門可以最大限度收集網上任何“與我相關”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聚類分析,了解網上輿論反映出來的公眾對政府服務的態度、對政策法規的評價、對部門業務的,對自身利益的訴求等,并以此為參照改進政府工作質量、完善政策法規建設、提升部門業務能力等,從而減少政府工作的推進和政策法規實施的阻力。 例如,政府部門需要推出某項政策后,可以圍繞該項政策建立監測專題,收集網上關于該政策的各種言論、評價、建議,分析該項政策的民意效果怎么?是否獲得的大多數人的認同?是否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等,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發現好的建議及時補充,以最大限度保證政策的實施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這樣不但可以減小政策實施阻力,還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