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輿情形勢復雜多變,從社會事件到政治事件、經濟事件、娛樂事件,多個領域相繼爆發出全民級別熱點。網絡輿情作為社會情緒測量的重要指標,通過網絡輿情,很大程度上可以觀測出輿論的總體走向與趨勢。 我們基于騰訊公司旗下新聞、社交產品在公開場景下的海量大數據,結合全網其他主要渠道內容的加權計算,對2016年的輿情全貌進行了梳理,并通過區域、人群、時間等維度的細分分析,揭示一些輿情傳播的規律或新特點。 一、2016年熱點輿情事件盤點 基于騰訊公司內部全量數據及外部抓取數據,我們對2016年的熱點輿情事件進行了全網持續監測。以傳播量作為衡量輿情事件熱度的第一項指標,騰訊指數將微信公眾號文章篇數、QQ空間日志篇數、新聞報道篇數、微博條數、主要論壇主貼篇數作為監測的對象。 監測數據顯示,1-3季度,單事件相關文章/微博總傳播量達到10萬以上量級的輿情事件,合計為26件。以每篇文章/每條微博平均被500+人閱讀的數量估算,總傳播量達到10萬以上的事件,累計影響網民可達5000萬+人次,足稱全民話題級別的熱點輿情事件。這意味著,平均每10天就有一起新的刷屏級熱點事件奪取你的眼球。 此外,我們統計了2016年1-10月傳播熱度較高的153個輿情事件,共涉及21個領域,其中經濟企業、司法執法、文體娛樂、時事政策、倫理道德、文化旅游、國防外交、教育教學、事故災害最受輿論關注。經濟企業領域,股市、樓市方面的形勢與政策以及BAT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動態吸引輿論聚焦;司法執法領域,快播案、雷洋案和徐玉玉案引發全民熱議;文體娛樂領域,里約奧運牽動輿論視線,科比退役、王寶強離婚案等事件也成為熱門話題。由此可見,經濟、法治、娛樂成為2016年1-10月三大關鍵詞。 在總傳播量的基礎上,我們對熱點輿情事件的各項傳播數據進行了細分歸類,試圖反映出在不同輿論場上這些熱點事件的表現情況: 1、媒體關注度 根據傳播平臺及屬性的區別,我們把各項傳播數據區分為媒體內容和網民用戶自生成(UGC)內容兩大類,分別用于衡量媒體關注度與網民參與度。 屬性 傳播方式 傳播形態 互動屬性 媒體內容 點對面 較完整 弱 UGC內容 點對點 碎片化 強 媒體內容作為以單向傳播為主的內容形態,包含新聞門戶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兩種主要渠道。前者作為傳統的互聯網輿論陣地,以各大新聞媒體、政務網站為傳播起始點,代表著社會輿論的嚴肅主流聲音;而后者作為移動互聯時代最主要的傳播渠道,傳播主體既包含媒體、政務機構,也包含大量自媒體創業者,在題材選擇上用戶導向更強。 基于騰訊公司超過1000萬個活躍公眾帳號的全量數據,以及對全網超過1.2萬家主流新聞站點(含25萬個網站子欄目)進行的抓取監測,我們排列出了今年以來媒體集中關注的焦點事件列表(如下圖)。 新聞網站 (含重復) 事件 事件 公眾平臺 (含重復) 417574 2016年奧運會 1 2016年奧運會 770942 290141 全國兩會 2 全國兩會 498906 205492 G20 3 G20 325433 98147 南海仲裁案 4 南海仲裁案 290461 56384 科比退役 5 科比退役 269233 28072 山東問題疫苗案 6 王寶強事件 232167 25885 房產新政 7 房產新政 122966 23273 三星手機爆炸 8 山東問題疫苗案 114428 19708 王寶強離婚 9 魏則西死亡 98709 18687 雷洋涉嫖致死 10 和頤酒店女子遇襲 54618 16470 魏則西死亡 11 徐玉玉案 54006 15032 315晚會 12 六小齡童未上春晚 53436 12083 六小齡童未上春晚 13 315晚會 49532 11650 2016年夏季暴雨 14 王健林小目標 47439 11196 動物園老虎傷人 15 股市熔斷 33610 其中,奧運會、兩會、G20作為傳播覆蓋面廣、持續影響力強的舉國熱點盛會,在年度輿情事件中高居前三;而南海仲裁案、科比退役、山東問題疫苗、魏則西死亡、六小齡童未上春晚等事件,也受到了媒體渠道內容的廣泛關注。 有意思的是,在新聞網站渠道和公眾平臺渠道,除了共性性質的熱點輿情事件,在一些事件的關注度上體現出了較顯著的差異。我們以公眾平臺文章篇數和新聞網站文章篇數的比值衡量新聞網站與公眾帳號對于社會熱點關注情況的差異(因新聞網站站點數據并非全量,而公眾平臺數據為全量,因此比值并不代表兩個渠道影響力的實際強弱,僅體現兩個渠道在不同事件上關注程度的差異),比值越大則代表差異越大。得到的結果如下: 快播涉黃、股市熔斷、和頤酒店女子遇襲、帝吧反臺獨和順豐快遞小哥被打等輿情話題,在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的自媒體渠道受到關注的程度顯著高于傳統新聞網站。 2、網民參與度 如果說單向傳播的媒體內容所反映出來的輿情關注度,更像是社會議題的設置。那么用戶自生成內容作為全網網民共同參與的互動內容,反映的則是更廣泛網民群體的真實興趣選擇。 我們以騰訊平臺QQ空間、微信公眾平臺及騰訊新聞產品等公開場景下的全量UCG內容數據為基礎,梳理熱點事件中網民參與程度的高低與差異。 騰訊平臺網民參與熱度排序 事件 微信 QQ空間 騰訊微博 騰訊新聞評論 騰訊平臺 1 南海仲裁案 30020006 10432157 130794 998238 41581195 2 王寶強離婚 14284121 4998396 85335 2970354 22338206 3 全國兩會 18511196 1725493 192471 460647 20889807 4 2016年奧運會 12964676 6458556 73329 307344 19803905 5 科比退役 4563822 7073027 543053 311525 12491427 6 G20 9522979 1123285 60111 172513 10878888 7 六小齡童未上春晚 4606158 3471550 53166 154815 8285689 8 山東問題疫苗案 2274881 386213 23431 128223 2812748 9 魏則西死亡事件 1658779 139443 22755 179441 2000418 10 和頤酒店女子遇襲 1455469 145252 2354 39539 1642614 11 順豐快遞小哥被打 1114189 68516 4578 54428 1241711 12 動物園老虎傷人 749204 321486 4455 123846 1198991 13 房產新政 813383 78154 3355 55635 950527 14 徐玉玉案 409748 131742 13305 358276 913071 15 哈爾濱天價魚 698305 71183 6978 132958 909424 注:以上微信數據指朋友圈相關信息條數(含重復轉發及外部鏈接內容命中);QQ空間數據包含QQ空間日志、QQ說說、QQ空間分享總內容命中條數;騰訊微博數據為騰訊微博條數;騰訊新聞評論數據為評論條數;該系列基礎數據僅做報告撰寫及內部評審過程中參照使用,不對外發布,屆時論壇發布時口徑需做合并模糊處理。 從中可以發現,能夠吸引網民廣泛參與的輿論焦點,與媒體關注存在顯著差異:南海仲裁案、王寶強離婚、六小齡童未上春晚、和頤酒店女子遇襲、順豐快遞小哥被打等事件排位躥升明顯,愛國、明星、安全成為騰訊平臺下網民集中關注的三大主調。 此外,新浪微博作為另一個重要的網絡輿論場,我們也引入新浪微博內容數據與騰訊平臺數據進行比較。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新浪微博平臺上擁有大量媒體、機構等非個人用戶帳號,但在現象級的事件中,相關微博討論量達到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在此量級下,參與討論的絕對主體仍是個人網民用戶(無論是原創內容還是轉發內容,均反映網民參與事件討論的熱度),非個人用戶帳號的參與量可以忽略。 對比結果如下(藍色塊為騰訊平臺熱度排序高于新浪平臺熱度事件,綠色塊反之,紅色字體為只有一個平臺上榜的事件): 騰訊平臺 新浪平臺 (附新浪微博原始條數供參照) 南海仲裁案 1 王寶強事件 22309323 王寶強事件 2 南海仲裁案 5028478 全國兩會 3 全國兩會 3716454 2016年奧運會 4 徐玉玉案 3595731 科比退役 5 科比退役 2533227 G20 6 2016年奧運會 2385749 六小齡童未上春晚 7 魏則西死亡 2281194 山東問題疫苗案 8 G20 1241362 魏則西死亡 9 六小齡童未上春晚 993038 和頤酒店女子遇襲 10 雷洋涉嫖致死 749504 順豐小哥被打 11 哈爾濱天價魚 627152 動物園老虎傷人 12 山東問題疫苗案 362217 房產新政 13 動物園老虎傷人 253894 徐玉玉案 14 股市熔斷 253840 哈爾濱天價魚 15 任志強事件 241319 如上對比所示,騰訊平臺作為社交屬性大于媒體屬性的平臺(無論是微信還是QQ),在輿情熱點事件中的用戶參與顯得更為私人化,如南海仲裁案中展現出的愛國情緒表達、六小齡童未上春晚事件中的情感緬懷,以及在山東問題疫苗案、和頤酒店女子遇襲、順豐小哥被打等事件中相比新浪熱度排序更高的關注,均屬于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輿情事件;而新浪微博作為公開化的社交媒體平臺,網民在該平臺上對于公共事件的參與程度更高,如準大學生徐玉玉自殺所引發的電信詐騙系列輿情以及魏則西死亡、雷洋涉嫖致死等引發軒然大波的焦點輿情事件中,新浪微博用戶的參與熱度排序均高于騰訊平臺用戶。 (注:在這里部分事件數據有受到管控因素影響之嫌,如雷洋事件,但此處重點是平臺關注點的橫向對比,而非事件熱度本身的排序,假定管控標準對于任一平臺均為一致的,產生的作用效果也相仿,則該因素可不作考慮) 二、2016年輿情事件中的區域對比 1、區域參與度:華北地區最高,西南地區最低 以2016年以來熱度最高的30個熱點輿情事件為樣本,我們對騰訊全平臺公開場景下的區域熱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按照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陜西、甘肅),西南地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重慶),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劃分方法,我們將全國分為七大區域(不含港、澳、臺)。 統計結果顯示,30起TOP事件在騰訊平臺的傳播量累計超過1.5億。各區域熱度分布如下: 區域 總傳播量 占比 華東 44898393 29.5% 華北 30451430 20.0% 華中 21582212 14.2% 華南 20494938 13.4% 西南 12695136 8.3% 東北 12176407 8.0% 西北 10084270 6.6% 其中,華東地區網民成為2016年參與輿情事件的絕對主力,熱度全國占比將近三成(29.5%);其次為華北地區,占比20%。 不過,考慮到各地區網民數量本身的差異,如果引入區域網民數量作為參照(以CNNIC于2016年8月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為準),則區域參與度=區域傳播量/區域網民數量,由此可得: 這意味著,華北網民參與社會輿情熱點傳播的積極性更高,平均每3個人就有1人針對TOP30輿情事件進行過原創評論或轉發傳播;相比之下,西南地區網民則是積極性最低的群體,人均傳播量僅華北地區網民一半,相當于每6個人只有1人針對今年以來的TOP30輿情事件進行過傳播。 誠然,這與top30的區域屬性有一定關系,諸如和頤酒店女子遇襲、雷洋嫖娼致死、動物園老虎傷人等事件,均發生于華北地區;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方網民對于2016年社會熱點輿論場的推動作用大于南方網民。 2、區域話題對比:北方網民更關注兩會,南方網民更關注王寶強 那么,不同區域網民在2016年的熱點輿情事件中,對于不同類別話題的關注點又存在哪些差異?我們根據區域熱度排列出了各地區傳播熱度最高的10起事件,結果如下: 華北 東北 華南 西南 華東 西北 華中 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 南海仲裁 兩會 兩會 王寶強 王寶強 王寶強 兩會 王寶強 王寶強 王寶強 奧運 兩會 g20 王寶強 兩會 奧運 奧運 兩會 奧運 兩會 奧運 奧運 g20 六小齡童 科比退役 科比退役 奧運 科比退役 g20 六小齡童 科比退役 g20 g20 科比退役 六小齡童 科比退役 科比退役 g20 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 g20 六小齡童 魏則西 魏則西 魏則西 魏則西 魏則西 魏則西 魏則西 山東疫苗 山東疫苗 山東疫苗 山東疫苗 山東疫苗 山東疫苗 山東疫苗 房產新政 315 房產新政 房產新政 房產新政 315 房產新政 有意思的是,除了南海仲裁、魏則西死亡和山東問題疫苗三起事件的區域傳播熱度排序一致之外,其他話題熱度排序各有差異。總體而言,區域關注點差異有如下幾個特點: 1、華北、東北、西北網民對于兩會的關注度更高,而華南、西南、華東、華中四地網民更關心王寶強; 2、作為G20舉辦地,華東網民對于G20的關注度遠遠高于其他地區,華北、華中地區次之,東北、西北網民對于G20的關注度最低; 3、在六小齡童未上春晚與科比退役的事件關注對比中,華南、西南、華北、華中、西北五個地區網民均更關注科比,僅華北、東北兩地網民更關注六小齡童,其中東北地區網民對于六小齡童的傳播熱度排序高于其他所有地區; 4、對于房產新政話題的關注度上,東北、西北兩地熱度較低。這一現象與兩地樓市的相對平穩相關(國家統計局8月18日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顯示,房價走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 3、案例分析(該部分先忽略,待補充完善) 綜上所述,區域話題差異性不僅反映出不同區域的現實特征,也反映出了南方網民相比北方網民關注點更為“八卦”(娛樂化)的整體趨勢。 我們進一步選擇了G20、王寶強離婚和里約奧運會三起性質各不相同而傳播量級相當的事件作為分析對象。 事件 嚴肅性 娛樂性 互動性 G20 強 弱 中等 里約奧運會 中等 中等 強 王寶強離婚 弱 強 強 …… 三、各平臺時間維度 我們對2016年以來進行監測的輿情事件日傳播時段進行了加總分析,得出今年輿情事件在個類型平臺的24小時傳播整體規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以下數據并不等同于該產品的整體活躍時段規律,僅僅是以輿情事件為維度所觀測到的網民參與規律): 1、碎片化內容傳播規律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碎片化類型的內容,我們以騰訊微博和騰訊新聞評論為觀察對象,其規律均表現為上午大幅度爆發達到峰值的特點,次高峰同樣出現于夜晚時分,但相比峰值已下降不少; 2、媒體化內容傳播規律 公眾平臺作為影響輿論的重要平臺,其走勢尤其具有參考意義。由于大多數公眾平臺帳號有推送數量限制,公眾號運營者選擇在什么時段推送熱點文章,更具謹慎性。從數據上我們看到 ,公眾平臺對于輿情熱點的傳播時段集中效應更為突出,16:00-18:00臨近下班的時段是最高峰,次高峰為8:00-10:00的上班時段。 3、社交化內容傳播規律 社交化內容的傳播以文章鏈接轉發形式為主,由于社交鏈條的擴散效應,很容易迅速形成刷屏態勢,在整體輿情傳播量中也占據了極大的比重。 結合算法推算,大數據顯示朋友圈、QQ空間分享等半公開場景下的社交分享傳播量,以21:00-22:00夜晚休息時間為高峰,同時,上午的分享傳播量顯著高于下午。 四、人群畫像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系統會在信息收集時對產生該消息的用戶在騰訊賬號體系下的活躍度、社交關系鏈條進行識別,有效剔除水軍成分,以求獲得最真實的人群畫像數據; 1、魏則西事件vs雷洋事件:魏則西事件關注人群更為低齡化 作為2016年上半年兩起重大涉公共安全事件,幾乎發生于同期,前期走勢也類似。然而,雷洋事件在后期涉及事件處置,產生了更明顯的輿情長尾。 在話題衍生上,魏則西事件更集中于對百度和莆田系醫院的聲討,而雷洋事件更偏重于針對公權力監督的深層次拷問。 在人群對比中我們看到,在兩起性質相同的公共安全事件中,雷洋事件的傳播人群相比魏則西事件在年齡層次更為成熟,80后及以上人群占比將近六成,而魏則西事件中,90后成為了年齡比重最大的群體,90后及00后合計占比超過一半。 在學歷對比上,雷洋事件也展現出了更高的層次,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比超過54%,高出魏則西事件將近4個百分點。年齡結構上,兩起事件均以男性參與為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男性對于公共事件輿情的參與度更高,而涉及深層次體制拷問的雷洋事件,這一特征更為明顯。 2、“小粉紅”現象人群分析(該部分內容還在增補數據中,待補充) 在今年的輿情事件中,一個獨特的稱謂開始火了起來——“小粉紅”。 這一稱謂被用來泛指“網絡愛國青年”,今年最早出現于1月份的帝吧出征反臺獨事件,隨后于年中7-8月份的趙薇事件和南海仲裁案事件中成為一種受到媒體廣泛關注的群體現象,一些媒體甚至將2016年稱為“小粉紅元年”。 這一群體究竟是否存在,又是怎么樣一個人群屬性?我們以帝吧出征、趙薇事件和南海仲裁案三起典型案例作為樣本進行交叉對比分析,希望得出對于這一群體的畫像。 …… 五、2016年網絡輿論生態特點 (一)網民層面: 1、群體年輕化、高知化 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51.7%。從年齡結構來看,20 -29 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 %,0-10歲、10-1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比分別為2.9%、20.1%、24.2%、13.4%、5.3%、3.7%。由此可見,與中國互聯網一同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一代”已經成為網絡意見表達主力。 從發言活躍度來看,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群表達意愿最強,且輿論影響力更大。正因如此,魏則西、彎彎、雷洋等同屬該群體者的遭遇,更能引起這一人群的情感共鳴,促使其積極傳播、持續關注和深度探討,從而使以上事件獲得了較楊改蘭案、偷雞腿媽媽等發生在社會底層人員身上的社會事件更多的輿論關注。 2、意見多元化、社群化 互聯網使用者的人數日益增加,使網民結構變得越來越接近真實的社會人群結構,即幾乎涵蓋了全部社會階層的各類群體,雖不同人群因話語權不同,在同一問題上的輿論聲量有所差異,但網絡意見表達仍成為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現實利益訴求的直接投射。隨著網民規模的擴大和網民結構的完整,網絡輿論觀點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以北上廣深等地網約車新政草案出臺為例,我們分析騰訊各公開場景數據顯示,輿論細分觀點超過20類,以批評新政草案和吐槽網約車現有問題這兩大類意見的子觀點最多,均達到8個,其中部分子觀點還可進一步細分,如關于網約車安全問題的探討,即包括人身安全、信息安全和資本安全等。 觀點多元反映了不同人群在階層、教育、地域、性別等多方面的差異,其中價值判斷或利益訴求相近的人群,往往會對某一事件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加之部分具有較強輿論影響力的意見領袖能夠吸引相當數量網民認同、跟從,因此,輿論場上的意見分布,也呈現出“抱團發聲”的社群化特點。以雷洋案為例,律師與公安兩大群體,對于這一事件的看法幾乎完全對立,69%的律師認為雷洋案疑點重重,警方違法嫌疑較大;而公安系統中,則有76%的人員認為警方屬正常執法,雷洋突然死亡系個人身體原因。 3、情緒兩極化、娛樂化 網絡具有一定虛擬性質,使網民感覺在網絡上發聲比在現實中更加自由、安全和放松,因此成為其情緒宣泄的主要渠道之一。此外,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部分網民情緒閾值較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情緒易被激化。在此背景下,網民對于負面事件的關注,遠高于正面或中性話題,對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也更為極端和激進,具有非“挺”即“踩”的兩極化特征。騰訊指數通過對騰訊各公開場景網民觀點傾向進行分析發現,2016年1至10月,傳播熱度排行前20的社會事件中,共有5件為負面事件;在熱度較高的100個社會事件中,網民平均態度傾向56%為負面,31%為正面,中立觀點僅占13%。 除了負面事件,娛樂性話題也是網民最為關注的事件類型。不僅如此,網民的娛樂化心理還表現為對于部分非娛樂話題的娛樂化解讀,如快播案中,辯方律師提及“樂視舉報快播”,引網民紛紛去樂事薯片的官方微博下留言“想不到你是這種薯片”,其中多數網民并非分不清此“樂事”非彼“樂視”,而是蓄意制造誤會,以另類、戲謔的方式表達意見。此外,“直男癌”“這屆XX不行”等詞句的廣泛流行,也體現著網民對某類人群或某種現實的調侃和反諷。 4、表達豐富化、簡單化 隨著年輕群體成為網絡輿論主要發聲群體,意見表達方式也日漸豐富,如源自某網絡事件或視頻的流行語,以及圖文并茂、素材無限的表情包等,均獲得快速傳播和廣泛應用,騰訊指數顯示,在騰訊各公開場景中,傳播熱度最高的流行語分別是“洪荒之力”“猴賽雷”“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藍瘦”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其中高居榜首的“洪荒之力”,傳播總量高達60余萬。而“帝吧出征Facebook”,則是2016年以來,將表情包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最典型案例。 而且,流行語和表情包的更新迭代速度極快。例如,騰訊指數月均傳播熱度顯示,因春晚吉祥物“康康”而走紅的“猴賽雷”及相關圖片,在3月之后已鮮被使用。 另一方面,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也使得部分網民不愿花費過多時間談論網絡事件,熱衷“閱后即走”或以轉發、點贊等簡單便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平均每篇閱讀量超過10萬的文章,僅能獲得1800次點贊、800次評論轉發和400次無評論轉發。另外,也會有部分人群抱有“不與傻瓜論短長”的態度,對網絡上的不同看法保持沉默,以至于網絡輿論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社會情緒,而是呈現出一種“發聲者越發聲,沉默者越沉默”的馬太效應。 (二)媒體層面: 1、影響力弱化,仍發揮重要議題設置作用 2016年伊始,即有《明日·快一周》《外灘畫報》《今日早報》等近10家知名紙媒正式停刊,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表明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和以新聞網站為代表的PC時代網絡媒體,影響力正在不斷削弱。騰訊指數選取2016年1至10月傳播熱度排名前10中的5個事件進行分析發現,僅微信公眾號平臺文章數量,已遠高于全網網站新聞傳播總量。(這個結論得斟酌,畢竟是在用全量和非全量數據作對比,我們很難論證我們對于全網網站新聞的抓取量究竟能占到全量新聞的多大比重) 雖然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輿論影響力已有所下降,但在事件傳播、輿情發酵的過程中,其議題設置作用仍非常顯著。以魏則西事件為例,數據顯示,媒體報道成為影響該事件輿情走勢的關鍵節點。 2、報道豐富化,視聽等傳播手段吸引網民 如今,能夠提供資訊服務的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其獨家發布、搶先發布等渠道優勢,均受到形形色色新興應用的挑戰,如何在多種信息渠道中脫穎而出,吸引日漸稀缺的輿論注意力,成為當前網絡媒體的重要課題。因此,無論是中央媒體、商業門戶還是自媒體,均致力于報道的豐富化和視聽化,如采用顛覆常識或引起好奇的標題,避免冗長嚴肅的文字報道,盡量使用一圖讀懂、3D動畫、H5、視頻短片等視覺效果更強或能夠調動多種感官的傳播手段等。如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央視網推出一組“大路說長征”的微信表情包供網民下載使用,即可視為主流媒體對于傳播手段的最新嘗試。 3、邊界模糊化,非媒體應用具備媒體屬性 隨著發布門檻的不斷降低,互聯網上的信息來源日漸豐富,網絡用戶已不滿足于新聞網站、紙媒電子版等媒體渠道所提供的資訊,而是轉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通過與其他用戶發生聯系而獲得更加全面的內容和更加多元的觀點。社交與傳媒的緊密結合,也使得“媒體”這一概念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2016年以來,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一些用戶基礎龐大的服務類應用,“服務”也成為與信息傳播的新結合點,相當數量非媒體應用開始具備媒體屬性。例如,多數移動端應用,在進入主界面之前均有1-2秒鐘緩沖時間,這一時段往往被用作品牌宣傳、廣告營銷以及資訊播報。又如,夏季暴雨期間,騰訊地圖結合應用自身功能選擇了與之場景匹配度較高的“城市積水情況”作為傳播內容,為用戶提供路況分享、突發信息播報等以往多由媒體承擔的信息服務,其準確性、時效性和影響力并不亞于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三)平臺層面: 1、新型平臺層出不窮,直播、語音私密性強 2016年以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性能的提升,網民對于互聯網信息的依賴和要求都進一步增強,原有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形式已無法滿足其多樣化需求,知識問答社區、視頻直播網站、彈幕視頻網站、網絡電臺、筆記類應用等平臺因信息傳播內容或方式的獨特性,日漸受到網民的關注,成為繼新聞網站、論壇、貼吧、微博、微信之后新的輿論場域。其中,具有即時、私密等特點的直播平臺和語音平臺,發展勢頭尤其迅猛,其內容的不可預測和不可保留對網民吸引力十足,但與此同時,也使得部分信息和觀點僅被特定人群接收,且發生即傳播,傳播即結束,增加了網絡輿論生態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 2、微博、微信兼容并包,依然作為輿論主場 雖然各類新平臺崛起勢頭正猛,但微博、微信在流量和用戶等方面仍具有明顯優勢,且平臺性質開放、綜合,可接入來自其他渠道的圖、文、聲、像各種類型信息,“一站式”滿足用戶多元信息需求,因而仍是信息傳播和意見交流的主要場所。以微信朋友圈為例,除六成信息來自平臺公眾號以外,另有21%的信息來自新聞網站(包括客戶端)、8%的信息來自視頻網站(包括客戶端)、4%的信息來自知識社區及論壇貼吧(包括客戶端)、3%的信息來自微博(包括客戶端)和2%的信息來自其他新興平臺。 3、智能篩選形成繭房效應,加劇輿論極化現象 目前,多數網絡信息傳播平臺均設置有“標簽”“訂閱”“分享”等功能,以便用戶能夠在海量信息中快速獲得自己關注的信息,并便捷地分享給他人。其中部分平臺還具有智能推薦功能,根據用戶的瀏覽和搜索行為,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進而向用戶推薦其感興趣的內容。這種“按需供應”的方式,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也阻斷了其獲取多元信息的渠道,形成縛繭效應,無形中固化了用戶的思維和認知模式,使“左”者越左、右者越右,加劇了輿論場上觀點極化的現象。以微信平臺為例,80%的用戶從朋友圈中獲得信息,而微信好友往往是價值觀較為相近的人;20%的用戶從已關注的訂閱號中獲取信息,但關注的前提也是對其內容和觀點的認同。
文章篇數
文章篇數
網民參與熱度排序
網民參與熱度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