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攜手打造可持續未來 我國化工行業自2002年開始推行責任關懷以來,經過16年的堅持與努力,取得了顯著進展。責任關懷理念日益被行業普遍接受,承諾實施責任關懷的企業越來越多,一些化工園區和專業院校也積極推進責任關懷理念,一些企業的做法成為了行業的典范,同時也讓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共有8家中央企業集團公司、14家專業協會及分支機構、51家化工園區、508家企事業單位簽署了責任關懷承諾書,還有4家園區自發成立了化工園區責任關懷組織。越來越多的企業單位把責任關懷融入到HSE管理中,依據相關準則、要素,將責任關懷拓展為工作體系,并逐步形成了多方參與的局面。 專業院校和園區的加入,讓責任關懷工作的開展更加暢通無阻。2018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責任關懷工作委員會成立了全國責任關懷院校工作組。工作組由華東理工大學、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等39所本科、高職和中職化工類院校組成,主要職責是通過編制責任關懷教材、開設責任關懷課程,培養大量既有化工專業知識、又能深刻理解責任關懷理念的復合型化工人才。 在園區方面,上?;^在責任關懷模式創新上不斷探索,先后制定了《責任關懷“十三五”專項規劃》,開展了責任關懷基金、責任關懷評估導則等專題研究;連續兩年編制了《上?;瘜W工業區責任關懷年度報告》,全面總結園區責任關懷工作情況及工作經驗,宣傳園區責任關懷工作實踐成果。天津南港工業區連續7年公開發布責任關懷年度報告,并將加拿大化工協會編制的《責任關懷操作手冊》翻譯成冊,在承諾企業中發行,倡導企業也制定自己的操作準則。 同時,石化行業綠色制造領域的標準正不斷完善,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能夠引導和支撐行業綠色發展的綠色標準體系,包括汽車輪胎、水性建筑涂料、復合肥、膠黏劑、農藥制劑、水性木器涂料、聚氯乙烯樹脂等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石油煉制、石油天然氣開采、合成氨綠色工廠評價標準,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國家標準、綠色化工園區評價團體標準等逐步面世。 作為行業權威媒體,中國化工報社也開展了多種活動積極推進責任關懷。例如,組織第四屆全國?;钒踩R競賽、第二屆石油和化工安全管理高層論壇,開展“石油和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中國行”調研,向全行業推廣CHSE365在線安全教育平臺等。 2017年,全行業能源消費總量約5.65億噸標煤,廢水排放量接近40億噸,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危險廢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均處在工業行業的前列;全國共發生化工事故219起、死亡266人。2018年上半年,新疆、山東、河北、天津,上海、吉林、遼寧先后發生化工和危險化學品較大事故共7起,造成27人死亡。 目前,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發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已全面進入發展的“新常態”,資源承載能力逼近極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生產方式已完全不適應建設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的新形勢、新要求。行業中還有許多企業對責任關懷認識不到位,不能自覺踐行;承諾實施責任關懷的企業不是很多,大量的中小企業是薄弱環節;責任關懷與企業安全環保管理體系還沒有有效融合,促進綠色發展的作用和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因此,為了實現石油和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需要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媒體等推廣責任關懷理念,更需要全行業持續開展責任關懷工作。 中國化工報社責任關懷輿情報告編寫組 危化企業搬遷改造啟動 圖為搬遷后的海灣化學董家口園區氯乙烯裝置。(企業供圖) 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各地在中央的部署下紛紛展開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工作。 截至目前,全國27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上報了搬遷改造實施方案,北京、上海、寧夏和海南4個省份明確無搬遷改造企業。據初步統計,全國共有需搬遷改造的企業1200多家,其中異地搬遷建企業約500家、就地改造約360家、關閉退出約350家。搬遷改造任務較重的有江蘇、湖北、遼寧、河南、山東等省份,搬遷改造任務較輕的有重慶、貴州、西藏、新疆等。 山東:據山東省化工專項行動辦介紹,自2017年6月底,山東開始了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專項行動之前,全省共有各類化工園區(集中區)199個,園區布局比較散亂,管理水平較差;各市公告的化工生產企業共759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86家。通過“大快嚴”緊急行動、實施“八項斷然措施”,截至2018年7月23日,該省共關閉轉產化工企業620家、停產整頓2614家,目前在建企業526家、正常生產3835家。 江蘇:2018年初,江蘇發布《江蘇省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方案》,明確了搬遷時間表。2018年3月底前,各設區市完成調查摸底評估,發布全省可承接遷入企業的化工園區(集中區)名單;2018年6月底前,各設區市制定上報搬遷改造行動方案;2018年12月底前,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全部啟動搬遷改造,2020年底前完成(關閉退出的2018年底前完成);其他大型企業和特大型企業2020年底前全部啟動搬遷改造,2025年底前完成。 河南:2018年9月18日,河南省政府印發了《河南省2018年城鎮人口密集區?;飞a企業搬遷改造行動方案》,明確了2018年主要任務和完成時間節點,推動?;飞a企業搬遷改造。目前,河南已啟動33家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企業搬遷改造,占搬遷改造企業總數的45.2%,其中就地改造3家企業全部啟動,異地遷建企業啟動17家,關閉退出企業啟動13家。 湖北:《湖北省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清單》顯示,149家?;菲髽I將面臨關閉、轉產或搬遷。其中,關閉22戶、轉產48戶、搬遷79戶,在2018年12月底前完成的有34戶,2019年12月底前完成的有50戶。除湖北中孚化工集團、中國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分別在2022年、2025年12月底前完成外,其他63戶企業必須在2020年12月底前完成搬遷改造任務。 陜西:2018年8月下旬,為期1個多月的陜西省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督導檢查告一段落,涉及全部可承載危化品生產企業的33個化工園區和列入搬遷改造計劃的27戶危化品生產企業。 甘肅:2018年8月14日,甘肅省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名單確定,29家企業將進行異地遷建、就地改造或關閉退出。其中,蘭州市17家,金昌市5家,臨夏回族自治州3家,天水、張掖、平涼、定西各1家。 甘肅省工信委對省內所有?;飞a企業進行了詳細摸底調查,經企業申辯和專家評審后,最終確定了29家搬遷改造企業。其中,13家企業將出城入園,10家企業將就地改造。對搬遷改造項目涉及產能過剩行業的,甘肅省將實行嚴格的監查,杜絕企業借機擴大產能。 山西:根據山西公示的《山西省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前,山西宏特等7家企業的搬遷改造任務將全部完成。這些企業有的是安全距離不達標,有的是衛生防護距離不達標,有的是企業必須搬,有的是附近居民必須搬。 輿情觀察 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并不是限制石化產業發展,而是助推行業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城鎮人口密集區的石化企業,一般建廠時間都比較早,安全和環保設施水平不高,一些企業接近生命周期末端。搬遷改造是企業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難得機遇。 各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實施搬遷改造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是借助搬遷改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好產業結構或產品結構調整,使企業搬遷的過程成為升級和產業調整的過程。湖北興發集團早在三峽庫區移民時就利用搬遷機會,實現了產業轉型,其精細磷酸鹽產業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延伸至電子化學品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安徽豐原集團將位于城區的廠區搬遷,借機做強做大聚乳酸(可降解塑料)產業,打造綠色產業經濟。 二是實施智能化改造,以信息化、智能化應用來提高企業安全和環保水平,圍曉高端制造產業耦合。沙隆達集團通過企業搬遷改造,利用先進信息化技術對農藥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成為農藥領域實施智能制造的典范。 三是優化產業布局,企業轉型發展,補齊國家和行業的短板項目,對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工藝技術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業,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堅決淘汰。江蘇揚農集團利用搬遷改造,從主營農藥領域向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轉型,并根據區域產業優勢,完善產業鏈布局,將產品分別搬遷至寧夏以及連云港、南通、揚州本地化工園區,實現了提質增效。 同時,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資金來源問題。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資金問題表現尤為突出。此外,化工園區土地指標成了制約項目落地的瓶頸。 固廢治理力度加大 2018年以來,我國將固廢污染防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的“三定”方案中,專門增設了固廢與化學品司,進一步增強對固廢領域的環境管理;固廢法迎來第五次修訂;包括廢塑料、鈦廢碎料、廢紡織品在內的56種進口廢物全面禁止入境;“清廢行動2018”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開展了地毯式排查,對固體廢物傾倒情況進行全面摸排核實;第二批環保督查“回頭看”將固廢、危廢作為重點督察內容;《土壤污染防治法》通過人大常委表決通過,并于2019年1月1日施行。 2018年,固廢法迎來第五次修訂,也是歷次修訂內容最多的一次。本次修訂的內容強調固廢產生者主體責任,重點涉及將工業固廢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完善危險廢物管理制度等方面。要求建立固廢排污許可證,將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實施“一證式”管理,促進落實產生者主體責任;強調廢物產生者的主體責任,不隨固廢轉移而轉讓。 在污染防治原則層面,固廢法強化了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約束性規定,要求有關部門在制定規劃時,應最大限度減少填埋處置量,倒逼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日趨嚴重,耕地、城市土壤、礦區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土壤的污染源呈多樣化的特點。而在依法防治土壤污染問題上,部分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分散規定在有關環境保護、固體廢物、土地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法律中,這些規定十分分散,缺乏系統性,無法滿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客觀需要。 為解決上述問題,2018年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通過人大常委表決通過,并于 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范防治土壤污染。不少業內專家表示,這意味著我國的土壤保護工作即將邁入一個新的時代。根據《土壤法》,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等行業中納入排污許可重點管理的企業將被重點監管;同時,農藥、肥料等農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應當及時回收農資廢棄物,加強了對農業投入品的包裝廢棄物或者農用薄膜的管理。 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的公告,“洋垃圾”禁令新增了32種固體廢物。此前,生態環境部已經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全面落實〈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8~2020年行動方案》《進口固體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專項督查行動方案(2018年)》,并給出明確時間表,要求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禁止洋垃圾政策不斷落地,彰顯出我國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監管、徹底堵住洋垃圾入境的決心。 吉林石化乙烯廠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持續關注各生產裝置重點排污點,全面強化環保設施運行管理,下大力氣解決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治理設施運行瓶頸。圖為技術人員在裝置現場研究解決環保設施運行瓶頸。(張恩輝 攝) 輿情觀察 在固廢監管政策不斷加碼的大趨勢下,石油化工行業加速探索固廢處理模式,創新突破固廢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對于土壤污染,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預防和控制新的污染產生。大面積的土壤修復治理是個世界難題,一方面是其復雜性和投入要遠大于空氣和水,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修復技術仍處于實驗室開發階段,缺乏有效治理手段。因此,堅持預防為主并實行風險管控也是此次《土壤污染防治法》堅持的一條原則,這也是“土十條”的要求之一。同時,不主張盲目地“大治理、大修復”,而是重點針對擬開發建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項目的污染地塊,有序開展治理和修復。 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復雜 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1~10月,全國共發生?;肥鹿?39起,死亡164人,同比減少38起、40人,分別下降21.5%和19.6%;發生較大事故8起、31人,同比減少3起、8人,同比下降27.3%和20.5%。然而,宜賓恒達“7·12”重大爆炸事故和張家口“11·28”重大爆燃事故的發生,以及上海賽科一年兩次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再次凸顯出全國化工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形勢的嚴峻復雜。 宜賓恒達“7·12”重大爆炸事故 2018年7月12日,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陽春工業園區的恒達科技有限公司發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2人受傷。 自2018年3月起,宜賓恒達科技有限公司在二車間非法生產咪草煙和1,2,3-三氮唑,企業車間產品與申報不符。7月12日,該公司在二車間繼續進行咪草煙的生產。18時30分,二車間開始交接班。此時,當班操作人員已完成甲苯對丁酰胺的脫水操作,進入甲苯回收工序。18時42分33秒,二車間三層平臺西北角3000升脫水釜發生爆炸,并造成二、三車間著火,過火面積達1800立方米。事故發生時,二層正在生產三氮唑,三層正在生產咪草煙。 張家口“11·28”重大爆燃事故 2018年11月28日零時40分左右,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望山循環經濟園區的盛華化工公司附近發生重大爆燃事故,導致23人死亡、22人受傷,并造成該公司南側毗鄰的310省道上的38輛貨車和12輛小汽車被燒毀。 經初步調查,事故直接原因是:中國化工集團所屬盛華公司氯乙烯氣柜發生泄漏,泄漏的氯乙烯擴散到廠區外公路上遇明火發生爆燃,釀成事故。這起事故是自2012年造成29人死亡的河北克爾化工有限公司“2·28”重大爆炸事故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化工事故;也是今年造成19人死亡的四川宜賓“7·12 爆炸事故后,全國第二起化工重大事故。這起事故是化工企業事故波及社會和另一家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典型事故,人員傷亡重大,損失慘重。 上海賽科石化“5·12”其他爆炸較大事故 2018年5月12日,在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公用工程罐區位置,上海埃金科工程建設服務有限公司的作業人員在對苯罐進行檢維修作業過程中,因苯罐發生閃爆,造成在該苯罐內進行浮盤拆除作業的6名作業人員當場死亡。 該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為:75-TK-0201內浮頂儲罐的浮盤鋁合金浮箱組件有內漏積液(苯),在拆除浮箱過程中,浮箱內的苯外泄在儲罐底板上且未被及時清理。由于苯易揮發且儲罐內封閉環境無有效通風,易燃的苯蒸氣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環境,局部濃度達到爆炸極限。罐內作業人員拆除浮箱過程中,使用的非防爆工具及作業過程可能產生的點火能量,遇混合氣體發生爆燃,燃燒產生的高溫又將其他鋁合金浮箱熔融,使浮箱內積存的苯外泄造成短時間持續燃燒。 上海賽科石化“11·26”窒息事故 2018年11月26日,上海賽科石化公司裂解氣壓縮機C-2000在完成空氣試車后,進行復位的準備工作。寧波工程公司3名員工與賽科1名員工到達烯烴分離裝置的裂解氣壓縮機三段排出罐11D-2006M進行檢查,寧波公司1名承包商人員張某進入罐內欲取出警示牌時,發生意外暈倒。賽科員工于某發現后,跨入罐內,欲將張某拉出,但也掉入罐內。2人搶救無效死亡。 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為:C-2000壓縮機在空氣試車時密封氣為氮氣,在完成空氣試車后,氮氣密封繼續維持工作,致使D-2006M罐內空間處于低氧含量狀態。在張某和于某意外進入罐內后造成窒息。 滄州煉化高度重視?;饭芾?,認真做好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作為“雙控”管理的示范單位,其經驗和做法在全市?;菲髽I予以推廣。 圖為滄州市?;菲髽I負責人在滄州煉化學習觀摩。(于鐵洪/文 伏鐵剛/圖) 中石化揚子塑料廠實施工藝表單化管理,對裝置工藝指標執行情況、操作記錄、聯鎖管理、關鍵參數比等情況每周進行檢查匯總,為裝置安穩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圖為班組操作人員檢查專用催化劑。(李樹鵬 攝) 輿情觀察 中國石化聯合會質量安全環保部副主任嵇建軍表示,盡管我國經濟發展快速,基礎管理以及技術進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管理基礎依然不牢,管理人才和產業技術工人仍然缺乏。很多企業不僅存在設備簡陋陳舊,安全設施、安全附件不健全,自動控制水平低等較大的硬件安全風險,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企業安全管理理念缺失和認識不到位。這些企業將安全管理定位在主管安全的領導、安全管理部門上,沒有真正按照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要求,將安全管理責任分解到各級領導和員工的身上;領導對安全管理的重視也沒有落在實處,很少了解自己的安全職責。 同時,一些企業沒有樹立預防為主、事故是可以預防的理念,沒有對事故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總結;企業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作業程序很少,尤其是直接作業環節制度的制定不具可操作性、執行不到位;針對承包商的管理存在缺陷,員工的安全素質亟待提升。 中國石化業責任關懷獲ICCA認可 2018年10月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率團出席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ICCA)執委會會議和全體大會。大會對中國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高度評價,并通過專門修訂ICCA章程的方式,全體通過了接收中國石化聯合會以準會員的身份正式成為ICCA會員的決定。 李壽生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介紹了我國2018年以來的行業經濟運行和高質量發展、推進責任關懷的實踐以及參與ICCA活動的有關情況,表達了與世界各國化學工業共譜全球化工可持續發展新篇章的決心。 據介紹,2018年以來,中國石化業先后發布責任關懷白皮書、制定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體系,針對責任關懷的6個準則分別組織培訓,完善了組織建設,新增了責任關懷污染防治工作組、責任關懷工藝安全工作組、全國責任關懷院校工作組,同時編發了中英文版的《責任關懷通訊》。對中國石化業的高質量發展及中國石化聯合會在責任關懷方面所做的工作,ICCA給予了高度評價,對ICCA吸收石化聯合會之后的發展充滿期待。 ICCA責任關懷領導小組主席Patrick Vandenhoeke對中國踐行責任關懷的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開展責任關懷工作,為世界化學工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雖然在KPI指標的統計方面還未能達到ICCA的要求,但基于中國的具體情況,在實際執行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中國在責任關懷工作上的努力和進步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樣本。” 2018年12月20日,責任關懷2018年度工作會議在廣東東莞召開。(蘇建澤 攝) 輿情觀察 事實上,早在2010年12月17日,幾大石化公司的總裁以及ICCA等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就共同簽署了責任關懷的相關文件,中國石化聯合會成為ICCA的觀察員。自此,中國石化行業責任關懷工作得到國際認可,經歷了近8年的時間,從ICCA觀察員,到準會員,在石化聯合會、行業企業、專業院校、園區等多方的努力和堅持下,責任關懷在中國深深扎根,中國石化企業也將在國際舞臺上唱出更響亮的聲音。 中國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兼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表示:“業內企業簽署責任關懷承諾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還是踐行責任關懷,將其落在實處。石化聯合會作為推廣主體,未來的工作主要是向全行業推廣責任關懷理念和準則,讓企業領導及從業人員真正理解責任關懷的含義,自發地履行相關的責任,一步一步將準則轉化為日常的工作;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責任關懷開展案例,將責任關懷實施準則貫徹到設計、生產、廢物處置、社區溝通等每一個環節;向社會發放責任關懷宣傳資料,在高校開設責任關懷相關課程,讓責任關懷的影響更為廣泛;同時,做好責任關懷的宣傳以及與國際交流的工作?!?nbsp; 綠色產業體系初步建成 近年來,石油和化工行業積極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的評價與創建活動。在工信部的指導下,由石化聯合會牽頭制定的一系列綠色產品、綠色工廠標準紛紛發布或征求意見,從產品設計、生產開發、產品包裝、產品分銷直,到回收處置利用的全產業鏈綠色體系已初步建立。 九江石化綠色工廠。(企業供圖) 工信部對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更加重視。2018年發布的《關于印發堅決打好工業和通信業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綠色制造和高技術產業占比大幅提高,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重化工業比重明顯下降。 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綠色標準體系建設已經走在前列。在綠色產品領域,標準化工作經歷了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定性與定量逐步融合的發展過程。比如《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聚氯乙烯樹脂》《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復合肥料》《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汽車輪胎》等綠色產品標準相繼公布。 綠色工廠方面,工信部發布我國首個綠色工廠標準《綠色工廠評價通則》。為各行業建立綠色工廠標準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我國綠色工廠的創建和評價提供了可參照的技術標準,提升了綠色工廠評價的科學性、綜合性、系統性。由此,石化聯合會牽頭制定了《氯堿行業 綠色工廠評價導則》《石油煉制行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征求意見稿)》《石油天然氣開采行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征求意見稿)》《合成氨行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等。 2018年,許多企業也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產品和能源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創建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推進了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貴州開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7年,開磷集團在環保項目上總計投入3.78億元,各類環保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合計約4.98億元。2017年,企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817萬噸,廢氣排放總量322.61萬立方米,磷煤化工生產廢水“零”排放,礦山廢水排放總量683.65萬噸,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0噸、0噸、2146.86噸、173.28噸。 在染料紡織領域,浙江龍盛、閏土股份、江蘇亞邦等來自25家染料、印染助劑、紡織企業的代表以聯合署名的方式,發表了中國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環境管理創新2020行動計劃聯合聲明。聲明指出:聯合組成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聯盟化學品環境管理委員會,在2020年以前聯合制定符合中國產業發展需求的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管控指南、供應鏈限制物質清單及排放要求,推動標準化建設工作;全力支持使用CiE系統開展化學品生產、使用和排放的合規信息披露與供應鏈信息交換,構建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主動信任機制等。 輿情觀察 從總體上看,石化和化工行業通過產業升級實現綠色發展已初見成效,但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距離生態環境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這既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全行業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形成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 中國化工環保協會秘書長莊相寧表示,行業內制定的綠色工廠評價導則,將為行業建立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綠色工廠評價模型,引導化工企業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引導廣大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實現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新興制造業高起點綠色發展。綠色產品技術規范的形成也將為后續的綠色產品評價提供重要依據,有利于在行業內形成一批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引領全行業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對于綠色產業鏈的建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采購與供應鏈專家委員會委員姜宏鋒認為,構建綠色供應鏈應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全產業鏈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包裝、物流、銷售和服務再到回收等全過程的高效協同。 綠色稅制成效漸顯 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施行,運行了38年的排污費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與此前征收排污費相比,環保稅的相關規定作出了諸多調整。一是用途不同,征收的環保稅將全部作為地方收入,而排污費實行收支兩條線、專款專用制度;二是法律地位變化,相關法規由原來的《排污費征收管理使用條例》轉變為《環境保護稅法》;三是征管模式變化,排污費是由企業申報登記,經環保核定,最后在銀行進行繳納,而環保稅是由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部門協同管理,實現信息共享,納稅人對申報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承擔責任。 四是污染物不同,環保稅增加了對一般固廢征稅,減少了建筑噪聲、揮發性有機物收費試點;五是征收優惠政策增加,排污費減征政策只有一檔,企業污染物排放濃度值低于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的,減半征收排污費。環保稅設置了兩檔減稅政策: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30%的,減按75%征稅;低于50%的,減按50%征稅。 對于石化行業而言,與原來的排污費相比,環保稅的關注重點發生了變化,污染物征收指標更加細化,并延伸到一些具體的有毒有害物質。有專家表示,這對石油和化工行業影響巨大。比如,此前只對排放1噸廢水收費,現在是針對廢水中的具體污染物質,如排放1千克COD或1千克氨氮收多少稅,以及針對廢水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質征稅,稅目劃分得更加精細化,征稅范圍也擴大了。 2018年4月1日,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財務人員拿到全國首張環境保護稅稅票。(企業供圖) 由于環保稅屬于地方稅,各地可根據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等因素制定稅額,其中,大氣污染物的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2~12元,水污染物的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4~14元。 值得一提的是,為促進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化、綠色化、規?;l展,對于綜合利用固廢的情況將暫予免征。其中,綜合利用固廢需要滿足國家及各地工信部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目前,各省市已經紛紛出臺細化的相關政策和規定。 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首個征期之前,全國各地稅務機關根據環保部門移交的污染源基本信息和排污費歷史數據,共識別認定環保稅納稅人26萬多戶。在納稅金額方面,2018年上半年納稅人申報入庫96.8億元,與2017年同期同口徑排污費相比,增收17.5億元,增長22.1%。 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說,通過發揮環保稅的正向激勵機制作用,環保稅促進治污減排的導向效果初步顯現。2018年上半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申報排放量,與上年同期繳納排污費單位的申報排放量相比,均有下降。通過落實對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納稅人免稅政策,2018年上半年促進了1000多萬噸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輿情觀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相比之前征收排污費,環保稅的征收更具規范性、穩定性和強制性,實施費改稅可更好地發揮稅收威力和優化調節作用。不同地區、行業實施不同的稅率,有利于達到獎優罰劣的效果。 環保稅征管和運行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綠色稅制的正向激勵作用已經可見一斑,為企業排污戴上“緊箍咒”,倒逼企業直面轉型升級的陣痛和長遠利益,形成了有效的經濟制衡,環保稅已經初步可見節能減排的導向作用。開征環保稅有利于促使環境外部成本內生化,倒逼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不少企業負責人認為,環保收費制度由費到稅是一種顯著進步,明確規定了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當量收費標準,體現了誰污染、誰負責,讓不同企業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此外,環保稅對排污企業的約束力明顯強化,對根治環保亂象極具整肅作用。 環保稅倒逼企業采取先進措施與治污技術,實現減排,降低成本。比如,匯豐石化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順利完成鍋爐超低排放及兩套催化煙氣脫硫項目的建設,提前采取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的升級改造,達到減征環保稅的要求。 但企業未來重點應放在危險廢物減排方面,如合理控制催化劑類的使用周期,更換使用周期更長的催化劑新品種,以降低危險廢物整體產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