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若干具體的輿情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時間”是輿情信息價值衰減的重要影響因素。如何借助“時間模型”設計理論與方法,更快速、準確、科學地掌握輿情信息, 不僅可以為有效引導和管理輿情創造良好的條件,還能顯著提升輿情信息服務大局、服務決策、服務基層的重要作用。 在早期的輿情實踐中,信息監測存在較多局限性,具體表現為:將監測的事件簡化為獨立的信息元,欠缺分析輿情主客體之間的聯系能力和預測能力。輿情節點單一片面,表明“刻舟求劍式”信息梳理已經弱化且無法適應大數據時代新的輿論環境。 找準時間點,大數據的分析判斷作用尤為重要。 首先通過信息源頭、邏輯自洽、尊重常識、事實檢驗等方法,判斷輿情信息是否屬實。 其次,結合輿情基本傳播情況,根據專業輿情監測系統呈現的傳播態勢動態監測,可以實時判斷事件傳播所處范圍的敏感性和嚴重度。 再次,根據不同節點衍生的相關信息,可以預判輿情傳播中可能隱藏的演繹風險,以此對輿情信息的層級、類別以及烈度進行解剖。 當前輿論場喧囂一片,各類冗余、虛假、片面、無效信息占有相當比例,形成巨大的負面噪聲,給輿情甄別帶來較大難度。 攤勻時間餅,主要指以事件為中心倒查風險,其重點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充分認識到互聯網輿情的話題發現、WEB輿情的熱點發現、輿情觀點挖掘等是輿情風險的重要推動因素,提前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人員社交關系網絡進行量化的傳播能力分析; 二是重點關注防范網絡宣泄心理、非理性訴求、社會反向情緒、曲解政府決策等信息“群涌”,謹防在特殊的時間節點與特定的言論不當耦合,進而攪動民眾情緒,發酵成為輿情事件。 采用“時間軸”研判輿情,在清晰直觀、條理規范、全面及時、凸顯重點等方面均優于傳統經驗干預方式。利用大數據輿情系統,我們可以對輿情事件時間軸進行“細精度”的語義刻畫,并與第三方輿情智庫單位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具有高度專業化服務價值。 具體展開思路是: 一是延伸輿情監測觸角,結合專業分析工具,通過感知數據、運營數據獲知特定群體情緒、態度、日常行動的變化,預測具體事件輿情的傳播趨勢和走向; 二是在核查信源的基礎上,通過比對敏感詞、點擊量、轉發量、跟評量等指標進行文本對比和語義分析,對輿情可發酵和傳播程度進行把握與分析; 三是通過相互比較和補充,對事件的話題熱度、互動程度、網民情緒指數等信息進行對比篩選,代入此前建立的數學模型,讓數據說話。 在諸多輿情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用戶之間的社交網絡才是推動整個事件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畫像確立了事件演變中各要素間的數據關系,能夠有效地判斷事件的傳播范圍和可能波及的邊界,科學高效化解輿情危機。 畫好時間樹,主要路徑有: 一是及時掌握個體的社交能力數據,通過對個體在輿情事件演變中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分析規避偶發風險; 二是通過對不同時間點傳播文本中敏感句式和詞語的高頻傳播進行文本、數據、概率分析,對輿情事件觀點信息充分挖掘和掌握; 三是采用發酵、異化和演化模型實現觀點演化,及時發現、了解可能引發輿情激化的敏感信息,客觀評估輿情態勢。 在輿情實踐中,圍繞具體事件衍生的信息場,社會管理者和輿情工作者往往陷入海量的冗余信息中,而現有工作方法主要是基于內容的文本挖掘技術來發現輿情熱點事件,這往往導致我們在輿情研判中出現焦點游移、處置飄忽、引導失當等現象。 搭建“時間模型“,有利于我們結合網絡生態環境和傳播格局演化趨勢,歸納事件的演變規律和其中的主要因果關系,如果與實戰案例庫結合,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源:輿情観察 作者:顏陳 監測范圍全:電視、報刊、網絡、論壇、微博、博客、微信、移動客戶端、網絡視頻、廣播、外媒 輿情發現早:5分鐘發現輿情,自動預警不延誤 監測分析強:新聞首發、傳播廣度、情感判別、輿論走勢、匯總圖表… 服務客戶多:近20家國家部委、560多家地方政府機構、600多家知名企業 私信小優或閱讀原文申請免費試用 5分鐘發現輿情 自動預警不延誤 咨詢:010-828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