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環境網絡輿情監控工作中發現,一些媒體尤其是境外媒體非常關注環境保護,發布了一些環境污染相關文章,其中有的是客觀真實的,有的則是不實的。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輿情環境,必須進一步加強網絡輿情應對處置工作,消除不實輿情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消極影響。 不實輿情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夸大事實。例如在報道水污染問題時,將支流改為干流。在談到垃圾污染問題時,將縣域農村垃圾污染問題擴大為整個區域。二是混淆視聽。文章常引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話,以證實作者所言不虛。事實上,這些專家并沒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專家存在。三是挑唆生事。例如,地方政府已經為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很多資金,開展了大量工作。但文章抓住一個污染問題不放,完全否認地方政府為此付出的努力,弱化污染治理帶來的成效,引發公眾的不滿情緒。 不實網絡輿情的危害很大,必須加以重視。環境質量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廣大公眾的支持與參與。一些不實的報道,非但不能激發公眾參與,反而引發地方政府與公眾的矛盾,這對于環保工作開展、環境質量改善非常不利。地方政府往往在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制定了一定的規劃和政策,而不實網絡輿情往往會干擾地方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 近年來,各地在環境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方面加強了能力建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面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很多地方在環境輿情方面的發聲仍很微弱,不敢回、不懂怎么回的問題比較突出,與公眾的要求相差甚遠。為此,應進一步加強網絡輿情應對工作。 一是加強網絡輿情監測。要加強輿情應對隊伍建設,強化對地方環境輿情的監測。對于網絡上出現的不實信息,要用最快的速度加以核實,并上報相關部門。 二是積極回應公眾訴求。對于地方出現的污染問題,尤其是公眾身邊的污染問題,公眾一定非常關注。為此,要更加關注公眾在網絡上提出的訴求,將意見和建議匯總分析,并積極與公眾進行直接溝通,消除誤解。 三是加強正面宣傳。對于國家及各地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進行宣傳。要及時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污染問題或相關政策進行客觀、公正的解讀,讓公眾加深對環境問題的了解。要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占據宣傳主陣地,避免不實輿情誤導群眾。
輿情先從編輯各類網絡段子開始,同時發帖人員在所有新媒體、自媒體鏈接以及評論的跟帖中進行維護,再進一步擴散至一些新媒體和網絡野號等社會化資訊投放渠道,一旦有主流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號轉發之后,將標題再洗為傳統媒體品牌進行二次傳播,同時進一步維護評論,并進行付費投放到更多的上述渠道,將段子和嚴肅媒體的合理批評混編混排,再進一步放大輿情,引發更大范圍內的受眾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