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成為全球議題,短視頻、網絡直播迅速發展,監管風險敞口擴大,歷史虛無主義等意識形態問題抬頭,互聯網生活服務平臺安全問題多發……在傳統問題與新風險交織,監管工作面臨多方挑戰的背景下,我國互聯網治理取得豐碩成果,精細化、科學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形成了中國特色綜合治網新格局。 全球范圍監管趨嚴 互聯網行業迎來監管常態 2018年,各國政府普遍加大了互聯網治理力度,典型如Facebook深陷數據泄露丑聞、歐盟針對安卓系統開出50億美元“天價”罰單、Google在數據和隱私方面遭受美國參眾兩院質詢等。互聯網監管趨嚴成為全球趨勢,其主因在于,互聯網企業長期寬松發展至一定階段后,自身業務潛在和外在問題不斷累積,對社會整體影響持續顯現達到監管閾值。 在國內,據騰訊指數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全網輿論關注較高的互聯網監管、媒體監督案例共117起,平均每月9.75起。主管部門主動發起專項整治行動或相關通知共22次,平均每月1.83次。內涵段子、直播博主“陳一發兒”等互聯網平臺、賬號被永久關閉下線。從數量、頻次、力度上看,2018年互聯網監管力度空前。 (單位:起) 在政府監管不斷強化的同時,媒體監督力度、互聯網平臺責任意識、用戶維權意識也明顯提升。2018年,全國各大媒體監督報道的熱點事件中,互聯網行業占比高達30%,多數互聯網平臺在媒體報道后能及時回應整改。在一系列互聯網監管熱點事件中,媒體報道與公眾訴求在輿論場共振,媒體網民與主管部門緊密互動,企業自律自糾,綜合治網格局更加清晰。 機構改革后主管部門 職責漸清晰 管理形式多樣化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對外發布,此后數月,多部門機構、編制、職責調整逐步完成。對于互聯網監管而言,此番機構改革帶來的影響十分顯著深遠。其主要表現在: 機構改革服務于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的總意圖,互聯網監管方面也不例外。相關機構改革將在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互聯網治理上持續發揮作用。 調整后機構的監管分工更加集中清晰,機構部門間聯動協調更加順暢。2018年,由兩家及以上中央部門聯合推出的監管行動和政策法規超10次。宣傳部門、網信部門與文旅、工信、公安、廣電、工商、一行兩會等相對垂直的監管機構聯動頻繁,互聯網監管的專門化、專業化提升。 垂直領域監管力度明顯上升。互聯網監管相關部門在機構改革中職責調整較大,也帶來調整前后不同部門監管力度變化。在2018年互聯網監管行動涉及的牽頭和共同發起部門中,網信部門參與度最高,廣電、“掃黃打非”辦、一行兩會、公安部門監管頻次也較高。 (單位:次) 2018年互聯網監管在具體方式和處理結果上也更加多樣、精細化,適應了對不同對象、不同情形、不同力度的監管需求。從2018年互聯網監管行動處理結果分布圖來看,對于一些出現苗頭、造成一定范圍社會影響的問題進行約談指導和督促整改,是互聯網監管的基礎方式,其在時間分布上也表現出常態化特征。從2018年互聯網監管事件中有明確處理結果的76起案例分析來看,對部分整改不到位、問題性質嚴重、輿論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監管部門會要求涉事互聯網產品或平臺在一段時間內下架、下線、暫停業務進行集中整改;對少數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為嚴重的互聯網平臺、賬號,監管部門果斷采取了永久關停、下架、注銷賬號、禁播等嚴厲處罰,獲得輿論肯定。此外,也有部分互聯網平臺和賬號因違規受到行政處罰,或被書面要求限期整改。 法規建設逐步完善 監管合力共促清朗網絡空間 2018年,《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節目備案管理和違規處理的通知》《軍隊互聯網媒體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關于加強網絡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等10余部互聯網監管及相關方面的法律、規定、工作通知相繼出臺,為網絡視聽節目、網游等監管細分領域,懲處侮辱惡搞英烈等違規行為,安全評估等工作類型,互聯網金融、電商等垂直行業的監管提供了規范,有力提升了互聯網監管的法制程度。制度法規來源于具體的監管實踐,又以法制成果指導和調節具體監管行為,共同推動我國互聯網監管治理走向完善。 而以網絡游戲道德委員會的成立為代表,互聯網監管實踐也在擴大社會專業力量共同治理的嘗試。不少網民認為,網絡游戲道德委員會這一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成立,有望增進社會、家長對優秀網絡游戲文化價值內涵的認識,促進網絡游戲產業健康良性發展。 內容、社交、泛娛樂領域 成監管重心 統計顯示,2018年互聯網監管涵蓋內容、社交、電商、短視頻、金融等10個領域,其中包括短視頻、直播、游戲、視頻、音樂等領域的“泛娛樂”方向是監管重點。有的監管行動指向多個互聯網產品和服務類型。中宣部、廣電總局等部門密集下發通知,對直播服務許可、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網絡游戲總量等方面進行規范。電商平臺虛假宣傳、售假、信息安全等問題頻發,社交和內容(圖文類)平臺審核把關不嚴多次觸及道德、法律和政治問題,也受到主管部門關注。此外,金融、搜索引擎兩個往年較少涉及的領域,也在2018年維護金融秩序穩定、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等背景下受到關注。 (單位:起) 低俗、惡搞英烈問題突出 輿論期待監管增強確定性 從2018年互聯網監管行動中,涉事對象主要違規行為統計數據來看(每起監管事件僅統計主要違規行為),涉嫌生產、傳播低俗媚俗、淫穢色情內容的達27起,顯著高于其他違規行為。相關問題廣泛分布于網絡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電商平臺、微博和資訊網站、社交應用、視頻網站,典型如UC頭條、快手、今日頭條、美拍、秒拍、嗶哩嗶哩等平臺內容或UGC賬號存在違規行為。此外,暴走漫畫、抖音、搜狗等多個互聯網平臺,“陳一發兒”等網絡直播博主涉嫌侮辱、調侃英烈,惡意歪曲歷史事實,受到監管部門處罰。 (單位:起) 2018年,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各級網信部門、文化和旅游部門等監管機構,集中清理處置互聯網平臺低俗色情與侮辱惡搞英烈內容和行為,極大凈化了網絡環境,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輿論好評。同時,在個別案件上,互聯網監管執法中存在的相關法規不夠清晰明確、違法事實判定界限模糊、存量問題處理是否應溯及既往等難點也引發輿論關注。有司法從業人士認為,消除類似難點的關鍵在于補齊有關法律法規的操作細節,提升監管確定性,減少因個案分歧對執法公信力的影響。